我们来到了浙南净土,温州泰顺。
在座谈会上,县政协胡昌迎副主席向我们全面介绍了泰顺的人文地理等情况,然后总结性地说:这里就是太偏远了!太偏远了!……他接连说了五个太偏远了。
要说偏远,泰顺这里自古就是蛮荒之地。高山深谷、千丘万壑,除了少数面积略大而稍平整的土地,其余多是大大小小的盆地,深山茂林由溪谷巨涧分隔,纵横数百里多是峻峭山崖,是“九山半田半溪水”的山区。
虽说泰顺偏远荒僻交通闭塞,但也是山川秀美、林泉高致、气候宜人。山中鸟儿啁啾,百花争艳。山上云雾缥缈,隐约中可见金黄色的油菜花开得正艳,娇姿欲滴的山桃绕着屋前屋后。初升的太阳照在森森的凤尾竹顶,玫瑰色的粉黛也在默默地争妍。梯田中片片金黄的稻谷、山坡上环环翠绿的茶田。它们与溪水、瀑布合而为一呈现出诗意的美感。喝一杯山泉水煮的清茶,泡一泡泰顺山里特有的热腾腾的氡泉。水是甜的,风也是甜的。深深地吐纳呼吸,似是洗去了体内在喧嚣的城市里积攒的污浊,身心俱泰,好似羽化而登仙!
自唐代以来泰顺成了贤人志士、官宦之家躲避战乱或远离官场,怀着田园情怀归隐的首选之地,他们走入这片山林环绕的人间净土,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、人迹罕至的“世外桃源”。寻常百姓也看中这茂密的山林,举步跋涉来这里拓荒定居。他们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,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始迁祖是如何不畏艰险披荆斩棘,硬是在荒野山岭中开辟出一条条路,进而逐渐修护成现在所说的古道的?人们常说:没有古道便没有泰顺。先民们在山脚下、山腰上盖起民居,开垦梯田、田园、茶园。
士绅乡贤大多是辞官还乡、举业不成的读书人。在山村建设过程中,他们把文化修养带进了村落的风貌中。在这僻荒之地, 师承礼教, 耕田持家。楼上临窗伏案苦读,楼下驾牛耕耘水田,屋后割稻,屋前晒谷,“耕读传家”,文风鼎盛,几百年来人才辈出。泰顺读书人登科及第,甚至在地方或朝廷为官,造福一方的也是 屡见不鲜。
唐代大诗人顾况在其名篇《仙游记》中写道:“温州人李庭等,大历六年,入山斫树,迷不知路,逢见漈水。漈水者,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。中有人烟鸡犬之候。寻声渡水,忽到一处,约在瓯闽之间,云古莽然之墟。有好田泉竹果药。连栋架险,三百余家,四面高山,回还深映,有象耕雁耘,人甚知礼……有一老人,为众所伏,容貌甚和,岁收数百匹布,以备寒暑。乍见外人,亦甚惊异,问所从来,袁晁贼平未?时政何若?具以实告。因曰:愿来就居得否?云:此间地窄,不足以容。为置饮食,申以主敬。即而辞行,斫树记道。还家,及复前踪,群山万道,不可寻省。”顾况步陶潜之后尘,描绘了另一幅世外桃源。有传言说这个瓯闽之间“莽然之墟” 的桃花源就是泰顺县境内那四周重峦叠嶂、青翠逶迤的仙居村。
泰顺的古村落建筑基本上都是以木石结构为主,民居多以素木、夯土墙、蛮石或卵石砌筑,天然无雕饰。虽然用的是未经斧凿的原木和蛮石,但是充分发挥了木石的本性、本色,民居上面覆盖着的黑色瓦顶翘曲飘洒,看起来秀逸端庄。大自然的纯真与朴实深深融进了先民们的房舍风格之中。在青山绿树和如丝带般的溪流河汊之间,茂林修竹掩映之下,民宅和谐悠然地静卧其中。屋后是郁郁葱葱的后山风水林,门前是几亩平畴的水田,对面往往有略显黛色的一抹远山,村落的水口淌来了淙淙的溪流,这就是典型泰顺乡土风格的山村。
泰顺除了古民居,最具传统乡土建筑特色、最知名的还是桥梁。泰顺素有“ 中国桥乡”“ 桥梁博物馆” 的美誉。
泰顺山高岭险巨涧相隔,交通不便。人们不断造桥以改善交通,也是为了面对洪水等危难的挑战。自唐以来时越千载,一脉相袭久而不衰。
碇步桥,是泰顺山区最常见的原始桥梁。建于清嘉庆年间,架设于仕阳镇一段平坦宽阔的河面上。青石凌波而立,齿形平整,齿分高低两级成排并立,如钢琴琴键一般,可同时供三人并肩而行,还可在人相向而行时叫人从容让步。构思精巧充满匠意,外形优雅美观。即使洪水初涨,踏浪而行的人们亦能安然渡河。每逢佳节或喜庆的时候碇步龙的舞狮灯艺活动在开阔的溪水上展演,随着节奏热烈的鼓乐声,一条硕大的黄龙在碇步石上辗转腾挪上下翻飞,宛若一条巨龙从水面上缓缓游动而过。
廊桥是泰顺独特的美学表现。廊桥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出行条件, 使出行便捷。廊桥一般建在聚落的水口, 在堪舆学上有着改变聚落风水的深意。在廊桥中央段的一侧设立神龛,请来各家神明,如观音、陈四娘、忠烈王等照看欲求庇护的村落。桥的楼上有两层或三层楼屋作为驿站,可供远行的路人在此歇息住宿。桥面上设置木凳以供过往行人休憩或躲避日晒雨淋。桥两边每两根柱子之间的隔间是一爿一爿的商铺。桥上沿桥头形成一条小小的商业街。廊桥歇山顶的飞檐,直指青天。它独特的编木拱梁结构被人们形象地称为“蜈蚣”。不少廊桥和其所处的环境都相当优美。淡褪了红色的桥身,桥下河水清冽,桥头参天古树掩映,还有青山的衬托,在夕阳下就是一幅宋代的画面。人们闲暇时喜欢在这里喝茶歇息,谈天说地。这里也是族长召集乡民们商议处理事务的地方。廊桥是铭记村民们悲欢离合的物证。它承载了丰收、嫁娶队伍的喜悦,也在山水凝视下糅进了太多的离别、担忧和悲苦的乡情乡愁。
体现凝聚乡情的还有“百家宴”。“百家宴”是指大规模的集体宴会活动。泰顺乡镇大多在每年元宵节有集体办宴的传统习俗。这些年赴宴人数不断上涨。近年来以三魁镇的“百家宴”规模最大,人数最多时可达六万。
每年元宵节,村镇百桌、千桌联席,数万人同饮共欢。席面摆上什锦菜、东坡肉、腊兔肉、泥鳅汤、九层糕、灯盏糕、绿豆腐、状元菜、鸡鸭煲、溪螺等特色农家菜,喝着本地新糯稻精酿的诱人醇厚的红粬酒,从开怀畅饮推杯换盏。在醺醺然朦胧笑意中互相拜年祝福道着吉祥话,酒席间弥漫着无比热烈的气氛。随着酒精在肚中发散,浓郁的家族乡情乡谊在心里洋溢荡漾。
当宴饮开始,伴随着鞭炮声,舞龙、舞狮、马灯表演开始。戏台上也开始了提线木偶剧的演出。剧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戏台上。药发木偶被点燃了,火树银花节节旋转攀升至高空,在哔哔爆爆声中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花朵,映红了夜空。仿佛在飞机上也可以听到宴会那声震九霄的喧闹声,闻到飘浮在高空中的酒香。百家宴连续几日, 每天时至夜阑人们尽兴才而归。
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吴松弟教授曾说泰顺是“中国传统农村生活的活标本”。泰顺交通闭塞却因此保留了良好的人文风貌和生态绿色资源。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几十年里,随着基础交通建设的日渐完善,泰顺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。
年轻人大部分走出了世代居住的深山老屋到大城市里去谋生,就连过年时也因为生意或工作缠身无暇回乡。有些人即使回来,也等不到元宵节参加儿时年年期盼的火热的“百家宴”又要辞别离去。传统习俗悄然发生着变化,浓浓的乡土乡情也渐行渐远。
古民居大都没有了人气,大宅子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, 而是被一家一户或联排的钢筋水泥洋楼所代替。那些老宅经过几百年风雨的剥蚀或人为的摧毁,如同风中残烛的老人,已然是一副似乎随时即将离世的衰颓之态。但它们垂暮的灵魂依然是古韵犹存,在微风中颤巍巍地向人们诉说着曾经令人骄傲的辉煌过去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泰顺的木拱廊桥作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抢救项目。泰顺毕竟文化底蕴深厚,有着清新秀丽的山水,保留着一方绿色的净土。
在岭北乡历经千年沧桑的夫妻古槠树旁挂着两块木牌, 上边牌子写着“已活一千五百年”,下边牌子上写着“还想再活一千五百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