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 文史之窗 > 文史之窗
文史之窗
我在廊桥等你来——泰顺,让古村落活起来发表时间:2022-12-20 分享到:


因为昨天夜里赶写一篇策划文案,陈哲从徐岙底青年之家客栈醒来的时候,已经是上午八点多钟了,推开房间的木窗,看见窗下荷塘里一枝莲蓬上停落着一只红艳艳的蜻蜓,似正在遐思,不过,很快就被一只翩然飞过的黑斑凤蝶惊扰了,蜻蜓振翅飞起,恋恋不舍地盘旋而去。不远处,一头戴斗笠、翻晒红粬的老农,正直起腰身,擦汗远眺更远处的翠竹和群山,远近有几声鸡鸭的鸣叫不急不亢地传来……   

简单洗漱过后,陈哲在客栈餐厅用过早餐,向村尾厝改建的办公室走去。   

这是陈哲来徐岙底的第 31 天。

有着约 800 年历史的徐岙底位于浙江泰顺县筱村镇,面积 16000 平方米左右,被群山环抱,迄今存有 38 栋古宅,村中文元院、举人府、吴氏宗祠等古建筑保存完好。几条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铺就的窄窄石路婉转穿过古宅和田野,鸡舍和茶园。古屋们安安静静地顺着山势,互相依偎着。住在这些古屋的人都已搬去了镇上,只有 8 位老人舍不得离开,古屋是他们遮风雨、温粥饭、度日月、纳今生的庇所,他们愿意在这里忙碌:打水、喂鸡鸭鹅、晾晒红粬、上山采茶叶、挖笋、砍柴……

村里现在住着好几位修复古建筑的年轻设计师,他们有的来自上海,有的来自北京,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,他们和陈哲一样,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, 或开展绘画、音乐、装置、戏剧、手工艺等治愈性艺术创作,或编撰“乡野生活手册”,或对村内正在建立的乡村会客厅、草木染工坊、节气厨房等进行室内设计。   

陈哲说:“在徐岙底的日子让我更加打开了自己,关注到生活很多美好的细节,变得更加热爱生活,真的体验了人生与自然、一瞬与亘古。”   

筱村镇的负责人介绍说:“徐岙底古老但是不能陈旧,我们正在把生了锈的传统进行小心翼翼的改良,让它活起来,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   

保留着旧时模样的徐岙底已经有着现代的各种便利:水、电和网络俱全,在村口叫滴滴打车就可以出山。不久后,改造后的文元院即将竣工,作为乡野学校其图书室将免费开放给筱村镇的孩子们,开展关于土地、菜园、动物的教学。南宋时期自杭州传入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的泰顺木偶戏,经过非遗老师们的创新和改造后将在节日经常性演出,除去提线木偶戏,还有药发木偶戏、杖头木偶戏等,它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欢……

徐岙底还不是泰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,位于南浦溪镇的库村尚保留着好几处唐宋时期的院落,已有千年历史。走进库村书院,从北京迁回来居住的主人正在泡一壶泰顺的三杯香,款待远方的朋友。   

此外,还有康熙年间的百福岩村、塔头底村、圆洲古村,乾隆年间的山茶岚村……近 10 座古村落,它们在历史长河中静然屹立,自然朴拙,饱含文化底蕴却不愚昧固执,坚守着传统也在悄然迎接着新生。 泰顺古村正在进行乡村与城市的交融,传统与现代的对谈。   

定居北京的泰顺籍女作家毛爱华的老家就有一座 380 多年历史的季家宅院,现在被改建为特色民宿,静静迎接着四海宾朋。行走其间,但见小桥流水、亭台楼阁,回廊宛转、曲径通幽,宛如身处西子湖畔。几年未返乡的毛爱华说:“老家的这些老宅子外观看着没有变化,但没想到内里变化这么大。对我来说简直是在开启一场新的乡村生活实验,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来说,绝对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探索……只能说,我的家乡比印象中的更酷了……”   

陈哲补充说,在这里住久了,会感觉不再被金钱或者时间逼迫得那么紧,好像回归到了人类本质的质朴生活。   

办公室一张宽敞简洁的大木桌子旁,围坐着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个年轻人,他们面前放着各自的电脑,每个人都守护着这里专注的气氛,只有门外的鸟鸣不时打破这里的宁静。一位老人静静坐在水尾厝大院的藤椅上,不知何时又悄悄地踱步而去。几人工作累了往外看去,只看到竹篮里晒的米和游荡的白云。   

陈哲走进来,坐在朋友们身边,打开电脑,他们要一起撰写有关徐岙底口传历史与村庄的故事,他写下的第一句话是: 

“文化不是供人把玩的古物。传承文化是拥抱过去,并探索未来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