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人为破坏、自然损坏、现代造桥技术发展等因素,廊桥数量迅速减少,造桥技术几近失传。
到了20世纪70年代,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组织科学家到浙闽地区实地考察,认为当地的编梁木拱廊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,并在他主编的《中国古桥技术史》一书中记载了泰顺的木拱桥,详细介绍了廊桥的构造和建造方法。从此,“中国廊桥”被世人广泛认知,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得到认可。“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一批古老的木拱桥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北宋虹桥设计技艺高超,用很短的构造材料,形成较大的跨度,并能承受巨大的载重,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,达到了我国木桥建造技艺的顶峰,具有极高的传统美学价值。
在北宋都城汴梁(今河南开封),曾有座“汴水虹桥”,是北宋虹桥的典型代表,古籍《东京梦华录》对它有详细描述:“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。其桥无柱,皆以巨木虚架,饰以丹雘,宛如飞虹,其上下土桥亦如之。”不似有的古桥仍存于世,北宋虹桥随着宋室南渡、汴河失去运输漕粮的重要地位后,消失在淤塞变迁的河道之中。值得庆幸的是,北宋画家张择端在他的旷世名作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留下了汴水虹桥的倩影。
北宋灭亡后,宋高宗即位,成为南宋的开国之君。他先后将都城迁于扬州、南京、杭州,史称宋室南渡。随着宋室南渡,大批中原人也随之南迁。清代著名诗人、大庾(今江西大余)知县、泰顺罗阳人董正扬有五言诗《吾庐》:“清溪环县郭,郭外即吾庐。得地三迁后,稽年六百余。”并在诗句后注解:“余世于南渡时从河南三迁而至罗阳义翔乡。”据考证,董正扬的先祖在宋室南渡时期,从河南经过三次迁移,最终迁移到罗阳义翔乡,到他那一代已有六百多年。
中原人的南迁,也带来先进的文化、科学与工程技术。到了明、清时期,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浙闽等地流行,除了继承北宋虹桥的建造工艺,又有所创新,形成了“河上架桥、桥上建廊、以廊护桥、桥廊一体”的独特桥梁样式。到了清代,浙闽境内的木拱桥达200多座,工匠有500多人。明人陈世懋感叹,“闽中桥梁甲天下”。清代周亮工在《闽小记》中描写:“闽中桥梁,最为巨丽。桥上架屋,翼翼楚楚,无处不堪图画。”
浙闽地区的编梁木拱廊桥传承与发展了北宋虹桥,这一观点虽是主流共识,但也有人认为廊桥自有其完整的发展体系,是本地先民的创造。无论如何,它们都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,是人类的共同财富。我们在为这项传统技艺没有彻底消失而庆幸时,更应该向发现、保护、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人们致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