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亮丽,草木碧翠,溪水潺潺,古树参天,这一切, 都是大自然原本的样子,也是最美的样子。这里就是岭北。此岭北,并非韩愈“无心思岭北,猿鸟莫相撩”的五岭之北,而是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罗阳镇的岭北,位于天关山之北的岭北村。
走出古树林,眼前豁然开朗。蓝天上有朵朵白云在闲适、安逸地飘荡着,脚下,一条长长的石路一下铺展在面前。
岭北村四周群峰连绵,溪谷平缓开阔,民居沿溪而建, 溪水碧翠,竹海苍茫,静谧清幽,宛如世外桃源。
在村尾村村口的溪水边,有几棵开满了橘红色小花的桂花树,阵阵甜香不时袭来。桂花香,几乎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香味。馥郁的桂花香,能让人产生深深的幸福感。
岭北村内,有 50 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。从溪南进村,不远处便是几栋古民居。古民居两层石木结构,黑瓦石墙,悬山屋顶,山墙博风板上挂着木质悬鱼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“吉庆有余”。有几个村民在运送砂石木料,用传统方法修缮房屋。屋前的空地,有的人家种了蔬菜,有的人家用鹅卵石垒砌了水池。矮墙的竹箔上,晾晒着菜干和鱼鲞。
岭北溪上,有各式各样的小桥方便两岸来往,最有古味的就是碇步桥。碇步桥是桥梁的雏形,古人用大小砾石或较整齐的条石,在溪涧的浅水处筑起一个个石磴,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露出水面的龟背,故称其为鼋鼍。鼋鼍, 是指神话中的巨鳖和猪婆龙(扬子鳄)。传说周穆王出师东征,来到江西九江,因江河密布,行军受阻,便下令捕杀鼋鼍,用以填河架桥,最终战胜了敌方。
碇步桥有多种叫法,学术界称堤梁桥,因为酷似钢琴的琴键,今人也称琴桥。当地流传一首打油诗,说碇步桥“远看一条线,近看像拉链,细看是琴键,好像楼梯浮水面”。
泰顺境内沟谷纵横,溪流交错,过溪涉水,多靠碇步。泰顺最早的碇步桥是建于唐代的莒江仁石碇步,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仕水碇步。
仕水碇步位于泰顺仕阳镇溪东村的仕阳溪上,也称仕阳碇步,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(1795 年),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 年)重修,共 223 齿,全长 136 米,一字型凌波延伸,蔚为壮观,是世界最长的古碇步。
仕水碇步每步石磴有高低两层,中间高,两边低,可供三人同时行走。碇步用料非常讲究,高磴用白花岗岩, 低磴用青石岩,既美观又实用。挑着扁担,或者涨水时, 可走高磴。青石辨识度高,夜间行走,借助月光,踏石而行,可畅行无碍;洪水初涨时,踏浪而行,也可安然抵岸。取青白两种石材,也有其文化内涵,正如清乾隆六十年(1795 年)刻《重修仕水碇埠渡志》中所说:“石取其坚,计永年也;色取其白,昭利涉也。”仕水碇步因其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载入《中国桥梁史话》,2006 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还有一种以仕水碇步为平台的龙舞表演,叫碇步龙, 始创于清嘉庆三年(1798 年)。据仕阳镇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:林氏裔孙为庆祝林氏宗祠落成,突发奇想,首创在碇步上舞龙灯,用以庆典。初期只是本村民众参加,后来逐渐扩展到邻近乡村,乃至周边县市,历经百年兴盛不衰, 深深扎根于民间,广为传承。
在鼓乐声中,舞龙者迈着舞步,在仕水碇步上腾挪跳跃,从“开龙门”到“关龙门”,一共六十多个套路,搭龙坪、龙戏珠、龙舔珠、龙咬珠、排“寿”字、蹲马龙等, 动作娴熟,协调一致,敏捷矫健,像少林武僧练梅花桩功一样,惊险、威武。2011 年 , 泰顺碇步龙作为传统舞蹈项目,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蓝天白云下,淙淙溪水边,一幢幢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。踏过溪上的碇步桥,来到溪北。古树下,有几位村民坐在椅凳上聊天。有青山绿水环绕,生活恬淡而富足,他们的日常,正是别人眼中幸福的模样。
来到村头,只见岭北村整个村庄都被群山和稻田包围着。岭北的稻田虽然没有云南梯田的气势磅礴,却有小家碧玉的纯真可爱。田中蜿蜒的溪流、小小的碇步,依着高高低低的山势,将田地分成一方方错落有致的稻田。稻秧绿中泛着嫩黄,像刚出窝的雏鸡,毛茸茸的十分可爱。稻田中,有粉墙黛瓦的民居、古色古香的廊桥点缀其间,随手一拍,就是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图。
稻田观景台上,有人在拍照,并不时传出阵阵笑声。热爱自然、回归自然是人的天性。其实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。回到自然中,才是一个人最本真的模样,也是最美的模样。